夏季,位于秦嶺深處的陜西省紅河谷森林公園內,山間綠意盡染,滿目蒼綠,谷中曲徑通幽,流水潺潺,吸引不少游客來這里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樂享夏日清涼。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深受人們喜愛,前不久結束的“五一”假期,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吸引了26.4萬人次打卡,大熊貓“花花”的圈舍前人山人海,為見“花花”一面,不少游客清晨6點就去排隊。
千年絲路,商賈往來,貫通東西。自西漢張騫由長安出發出使西域以來,持續不斷的絲綢之路貿易不僅帶來了異域的奇珍異寶,東西方文明也在西安交融碰撞。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陜西省與中亞五國在教育、文化等領域不斷增進交流。
在千里鐵道線上,在巍峨的大山里,在通天的橋墩上……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公司西安工務段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是線路工,或是橋隧工,他們用肩膀扛起責任,用汗水澆灌質量,用實際行動確保旅客安全出行。
趙家岸村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不斷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布局了生態苗木花卉區、大棚果蔬采摘區、休閑趣味垂釣區和農耕文化體驗區等鄉村旅游產業區域,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了村民的收入渠道。
西頭遺址一系列重要發現,為“豳”地歷史及王畿地區統治方式研究拓展了新路徑,也為尋找文獻所記載的西周“豳師”提供了重要線索。
天氣預報怎樣制作發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活有何影響,人工影響天氣的方式和效果如何……近日,陜西氣象工作者開展多樣科普活動,將專業氣象知識帶到中小學生身邊。
由陜西省科研機構首創的雜交油菜種子生產技術體系、種子純度檢測技術、制種質量控制技術等,已成為全國普遍應用的核心技術。
近年來,陜西多地因地制宜做好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及開發工作,加大產業幫扶,拓展銷售渠道,做好“土特產”文章。
1月28日,春節假期后的首個工作日,全國各地各行業從“假期模式”切換回“工作模式”,鉚足干勁、一派繁忙,力爭新春“開門紅”。
每逢新春佳節,陜北黃土高原處處洋溢著富有黃土文化氣息的“年味兒”,在陜西榆林一些地區,廣大群眾通過多種形式的節慶活動感受春節快樂吉祥的氛圍。
近日,受寒潮天氣影響,黃河晉陜峽谷流凌密度持續增大,大量的冰凌順流而下,在壺口瀑布下游河槽堆積,使得往日奔騰洶涌的瀑布基本被冰凌填平,河道的冰凌與河岸齊平,壺口段封河長度已超過十五公里。
建設中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東航站樓項目位于陜西省西咸新區,春節假期期間,仍有上百名建設者堅守崗位,確保如期完成施工目標。
在為期40天的春運期間,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動車段的動車組機械師們,使用GSM手持終端(無線通信指揮終端)、電子內窺鏡、輪對測量儀、電子力矩等工具對高鐵動車組開展日常檢修。
為全力保障農村地區平穩“壓峰”、“過峰”,當地衛生部門提前采購、配備“四類”藥品,向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選派支援救治小組,并逐步配齊制氧機、血氧監護儀等設備。
2022年12月31日晚,西安城墻景區用璀璨的燈光秀在西南城角、東南城角墻體上呈現出“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和“再見2022,你好2023”等光影字樣,迎接新年的到來。
近年來,陜西省堅持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持續推進秦嶺生態保護和修復,徹底整治違建別墅,立法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全面整治小水電站,實行五級林長制,實施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森林資源保護等十大行動。
近期,陜西省延安市迎來入冬以來大幅降溫天氣,最低氣溫達零下14攝氏度,國網延安供電公司職工走村串戶,全力保障電力供應,確保農業安全生產。
這是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開行的首趟中歐班列家電出口專列,標志著陜西中歐班列2022年開行突破4000列。
下一步隆基綠能將加大“光伏+氫能”方向的研發投入,通過降低電解水制氫的生產成本,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生產,讓企業發展與國家“雙碳”目標同頻共振。
位于中國西北部的富平縣有2000多年栽植柿子的歷史,作為關中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時令美食,富平柿餅以個大霜白、質潤香甜聞名。
新學期開始了,在關注孩子學習狀態的同時,也要注意視力的保護。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用眼行為和習慣,預防近視過早出現!
從西安自駕沿著210國道從長安區灃峪口進入秦嶺,茂密的樹林層林盡染,秦嶺披上彩色的外衣。秋日五彩斑斕的色彩從公路兩旁一直延伸到層疊的秦嶺深處,空中俯瞰,一幅秦嶺秋色山水畫正緩緩鋪開。
國網陜西電力±800千伏陜武直流工程近日啟動年度檢修工作,來自45家參檢單位的1000余名工作人員將參與本次檢修,這也是國網陜西電力首次開展±800千伏特高壓換流站檢修。